熊猫体育-胡葆森曾寄语四川足球,希望四川能出现一个像我一样的傻瓜投资人
在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中,投资人的角色始终至关重要,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,这位被誉为“中国足球最持久投资人”的企业家,曾在一场关于四川足球的论坛上发出这样的寄语:“希望四川能出现一个像我一样的‘傻瓜’投资人。”这句话看似自嘲,却深刻折射出中国足球投资环境的复杂性与希望所在,当我们回望四川足球的起伏历程,胡葆森的这句话依然值得深思。
胡葆森与他熊猫体育的“傻瓜”哲学
胡葆森自1994年投资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以来,持续支持中国足球近三十年,在商业化浪潮起伏不定的中国足坛,他始终坚守一方阵地,即使俱乐部多次面临降级、财务危机甚至社会质疑,他也未曾放弃,这种被他自己戏称为“傻瓜”的行为,背后实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和对足球运动深沉的热爱。
在2019年的一次足球论坛上,胡葆森谈到四川足球时表示:“四川有着深厚的足球文化和热情的球迷基础,但缺乏一个愿意长期投入、不计短期回报的投资人,我希望四川能出现一个像我一样的‘傻瓜’,敢于在低谷中坚持,为足球的未来播种。”这句话不仅是对四川足球的期待,也是对中国足球整体投资环境的一种呼吁。
四川足球的历史沉浮
四川足球曾是中国足坛的一支重要力量,从四川全兴时代的“黄色狂飙”,到后来的冠城、谢菲联,四川足球经历过辉煌,也陷入过漫长的低谷,全兴时期,四川球市火爆,成都被誉为“金牌球市”,球迷文化全国闻名,由于投资人的频繁更迭、资金链断裂以及管理问题,四川足球逐渐式微。
近年来,四川九牛等球队的努力让四川足球看到了一丝复兴的希望,但整体上仍缺乏稳定的投资和长期的规划,胡葆森所呼唤的“傻瓜”投资人,正是四川足球目前最需要的——一个愿意在球队低谷时依然坚守、为长远发展铺路的企业家。
中国足球投资人的困境与坚守
胡葆森自称“傻瓜”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足球投资人的普遍困境,足球投资在中国往往被视为“烧钱”的行为,短期回报率低,长期投入风险高,许多企业投资足球的动机可能是品牌宣传或政策红利,而非真正的足球情怀,一旦经济环境变化或政策调整,投资人可能迅速撤资,导致俱乐部动荡甚至解散。
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胡葆森和少数如绿城宋卫平、鲁能集团等长期投资者,始终在坚持,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足球的热爱和一种近乎偏执的信念:足球不仅是一门生意,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,这种“傻瓜”精神,恰恰是中国足球最稀缺的资源。
四川足球需要什么样的“傻瓜”?
胡葆森所说的“傻瓜”,并不是指盲目投入资金,而是指具备以下特质的投资人:
- 长期主义视角:足球青训和俱乐部文化建设需要时间,短期投机行为无法带来根本性改变。
- 扎根地方的决心:足球俱乐部往往是城市名片,与本地文化、球迷情感紧密相连,投资人需要真正理解并尊重这种联系。
- 健全的管理体系:投资足球不仅仅是投钱,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和运营,避免人治色彩过重的弊端。
- 青训投入:中国足球的根基在于青训,只有愿意在青训上持续投入的投资人,才能为球队和中国足球的未来奠定基础。
对四川而言,这样的投资人或许正在路上,但还需要时间、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。
中国足球的未来需要更多“傻瓜”
胡葆森的寄语不仅适用于四川,也适用于整个中国足球,中国足球的崛起不能仅靠归化球员或短期豪购,而需要更多像胡葆森一样愿意默默耕耘的“傻瓜”,他们可能不会立即带来冠军奖杯,但会为足球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近年来,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多支球队因投资人退出而解散,这再次凸显了足球投资环境的脆弱性,唯有当投资人、政府、球迷和社会形成合力,中国足球才能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。
胡葆森的话,是对四川足球的期待,也是对中国足球的一种呼唤,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,愿意做“傻瓜”的人越来越少,但正是这些“傻瓜”,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,四川足球的未来,或许真的需要这样一个“傻瓜”投资人:他有情怀,但不盲目;有资本,但更尊重规律;有耐心,但不忘创新。
希望有一天,四川足球能迎来它的“胡葆森”,而中国足球也能涌现更多这样的“傻瓜”,让足球真正成为一项扎根于人民、服务于社会的运动。
评论留言